郭为禄副校长在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2013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
(2013年6月24日)
尊敬的各位老师,
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下午好!
上午学校刚举行了毕业典礼,下午研究院举行学位授予仪式。这让我们更多分享收获学业的喜悦,也加深了我们离别的不舍。江南的毕业季节,心情和天气是一定的复杂。湿度、温度都太高,感情很丰富,情绪很纠结。
参加同学们的典礼,是受命代表学校表达祝贺和祝福。因为我是政教系1984届的毕业生,在学缘上与国关院有着天然的联系,因此,自己更多的是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毕业心情。
国关院的前身是政教系的国际共运史教研室,后来是苏联东欧研究所,再发展为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,成为国家级的智库,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。如果说最初我们的研究偏重于“从哪里来”,现在我们则更关注“往哪里去”。“从哪里来”、“往哪里去”的问题,是民族、国家、社会、人类发展的命题,也是关于个体生命必须冥思的一个哲学命题。
举行毕业典礼,是对一段学习经历的总结,很容易勾起对入学的回忆,想到我“从哪里来”。有人说,前世五百年的缘分才修得今生的一次偶遇。同学们,是这个缘分使我们成为同学、成为师生,是这样的缘分使我们成为校友。当我们追问“从哪里来”的时候,华东师大就是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青春记忆。在座的同学中不仅有来自外地的,还有来自外国的(来自阿尔巴里亚的欧西博同学,来自蒙古国的苏仁同学)。亲爱的同学们,无论你来自中国还是外国,我愿你把这里的所有都化为友谊,化为感动,化为正能量,伴随你人生前行的道路,筑起你事业的大厦,撑起你心灵的天空。
举行毕业典礼,自然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起点——我“往哪里去”。毕业的时刻,自然会有梦,即使有些忐忑。这种梦想,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;有关乎家庭的,也有关乎民族和国家的。因为各位是国关院的毕业生,我想用几句话与同学们共勉:
第一句话:保持对事实和真理的求索精神。
无论我们是否继续从事学术工作,我们都可以而且应该永远做一个学习者、研究者。小时候,事实就是爸爸妈妈说的,真理就是书上写的。长大了才知道世界是如此的丰富,甚至还有点不可捉摸。只有始终保持学习热情,保持探究精神的人,才是一个不断进步的人,才有希望到达彼岸,成就梦想。这一点,冯绍雷教授是我们大家的楷模。从更大的意义上说,只有众多的个体充满着学习热情和求索创新的精神,我们的家园才会繁荣,社会才会发展,人类才能进步。
第二句话,保持对世界的关注和对国家的忠诚。
我们今天是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国关院的学生,未来我们可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发展。几十年前中国人常说要“胸怀祖国,放眼世界”,当年讲这句话多少是带着站起来的自豪和自信。今天重温这句话,可以理解为是对现实世界生态的把握。这句话也同样赠予国际学生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对国家的责任意识,也应该有对世界、对人类的责任意识;我特别希望中国的同学应该有坚定的理论自信、道路自信、制度自信,应该以开放的眼界,包容的气度和合作的精神面向世界。只有众多的人们都有这样的意识,才能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“中国梦”。
第三句话,保持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
人生的历程是一个追梦的过程。小时候的梦是五彩的,随着年龄的增长,梦的意境或许没有那么丰富了,所以保持对梦想的追求更显示其意义。同学们前行的路也许或者肯定不会只有鲜花铺满地,正是因为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,需要保持与美好生活的渴望。同学们,人生有梦才美好!
都说师大有爱。爱是一个抽象的普适的概念。因为有不同的注解才生动起来。丽娃河畔,如果你们男生女生牵手,我祝福你;如果你的另一半还在天边,我也祝福你。我希望你也能经常想起父母,并记得他们的生日;我希望同学们记着曾经的伙伴或者闺蜜,记着TA的倾听和诉说。我希望同学们记着老师的祝福和期望。同学们,因为有爱,梦想才美好;因为有爱,成功才有人喝彩。
亲爱的同学们,每一个家庭都殷切希望自己的子弟平安健康,每一所大学都真诚祝福自己的学生成就辉煌。请大家把深深的丽娃情深深地珍藏和爱惜。希望同学们像走出家门的兄弟姐妹一样,彼此经常联系,也经常回母校看看,经常回家看看!
亲爱的同学们,就要离开这片留下无数汗水和梦想的土地,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了,再去图书馆坐一坐,再到丽娃河畔走一走……,可惜后街在改造,否则还可以去High一下。时间过得太快,有太多的遗憾还来不及弥补,就要奔赴下一个起点。
亲爱的同学们,虽要挥手道别,但属于自己、属于你们的故事已经永远留在了丽娃河畔,并将演变成青春不老的传说。
衷心祝愿同学们——飞得更高,飞得更远!
衷心祝愿同学们——幸福快乐,每一天!
谢谢!